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「癌因性疲憊」及自我照護

專欄:健康資訊 筆者:劉曉君.洪世欣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「癌因性疲憊」這個名詞,在以往並不廣為人知,大部分的癌友們多半以為這是罹癌後的正常反應,加上部分國人慣於隱忍,且也不希望因此而轉移醫師在治療上的決策,所以多半會刻意忽略它。直到近年來,「癌因性疲憊」才逐漸受到各界重視。
罹癌的病人感受到的疲憊,並不是普通的疲憊,在醫學上稱之為「癌因性疲憊」,它和一般疲憊最大的不同,就在於「癌因性疲憊」是無法經由睡眠或休息來獲得緩解的,加上它具有較高程度的沮喪,會嚴重影響癌友們的生活品質。
什麼是「癌因性疲憊」呢?簡單地說,它是癌症本身或癌症相關治療所引起。一般自疾病初診斷、治療期,甚至治癒後,普遍會存在的疲憊感受,持續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或數年不等。它造成的因素不明,可能與腫瘤本身或能量消耗;或腦下垂體失調、腎上腺、血管收縮素代謝影響;或與高層次細胞因子有關;也可能與共同存在身心症狀,如疼痛、情緒沮喪、貧血、睡眠障礙、營養、活動程度、藥物副作用和其他合併病症或治療副作用有關。
癌友們要戰勝「癌因性疲憊」,最重要的方法是要認識它與它共存。臨床上,醫護人員一般會以〇至十分方式詢問癌友在過去七天內的疲憊程度。〇分代表沒有疲憊,十分代表可想像的最嚴重程度的疲憊,分數越高代表疲憊程度越嚴重,評估疲憊的分數在〇至三分者,表示個人沒有疲憊或輕度疲憊,對生活不造成影響,只要教導癌患持續自我監測即可;倘若疲憊分數大於四分以上,則代表疲憊已對個人生活造成影響。癌友須積極求醫,勇敢向醫護人員說出你的疲憊指數,由醫師、護理師、腫瘤個案管理師等醫護團隊來檢視可能影響的生理因素(如貧血、營養缺乏等)後,再經由醫師的醫療處置予以矯正改善。
目前,國內外已有許多證據證實,「癌因性疲憊」可藉由一些經濟實惠的非藥物處置,在居家生活中,以自我調節方式來緩解疲憊,包括:
一、運動(有氧運動):走路是最經濟且最有效緩解「癌因性疲憊」的改善措施。每天規律運動(走路)可有效改善心血管和肌肉生理功能,降低疲憊和沮喪情緒。如有癌症併發骨骼轉移、免疫功能不全、血小板低下、貧血、感染發燒者,則不宜為之。每週運動(走路)三次以上,每次維持二十至三十分鐘,持續八週以上規律運動,對改善癌因性疲憊有很好的效果。
二、營養均衡:採均衡飲食、攝取足夠熱量、蛋白質、維生素和水分,這樣能幫助癌友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的身體需求。
三、正常作息:儘量避免午後長時間睡覺,並限制躺在床上的時間,也就是只有睡覺時才上床,不是睡覺時間避免躺在床上,所以要設定固定的睡覺與起床時間,以及晚上睡前儘量避免咖啡因和刺激性活動等,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。
以上都是可以幫助癌友戰勝「癌因性疲憊」的實證照護策略,然而家人對癌友的心理支持,協助共同面對壓力和處理焦慮,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應之道。
癌友們,別當含羞草!請勇敢正視「癌因性疲憊」,主動向醫護人員說出您的疲憊感受與程度。依照上述建議,每天利用二十至三十分鐘規律的運動(走路)、散步或做健身操等去克服它。運動能讓您再次擁有好心情,戰勝惱人的疲憊,重建精神光彩的每一天,擁有身心舒暢的活力人生!
(作者分任臺北榮總護理部副護理長、督導長)
(點閱次數:981)